查看原文
其他

王鲁豫:创设学生专属的英语课程

 


2018年6月,北京十一学校英语特级教师王鲁豫在蒲公英大学进行了以《如何创设学生专属的英语课堂》为主题的精彩授课。



本文节选自本课程实录。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这样的问题:一个班里人虽然少,但是学生的差异很大,尤其是在英语的学科方面。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方式也各不相同,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如何设计自己的英语课堂呢?下面分三个部分来阐述:


1. 构建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

2. 创设个别化的课堂

3. 如何去定制学生专属的学程



背景介绍

北京十一学校是教育部专门批出来的一个试验区,作为一个综合改革的试点校,为了满足每一位孩子的学习的需求我们创造了高选择性的课程。

这里面我们有269门学科课程,34个综合实践课程,60个自主管理课程以及很多的职业考察、社团、高端项目研究、游学和书院课程。而所有的课程提供给学生选,就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拥有自己的跑道。



01


构建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


为什么要构建这种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呢?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三个课程通常是不由学生选择的,我们将这三类课程进行了整合和拆分,实现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让学生进行选择。


赋予孩子选择权,让他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从而他才有责任感,才会有成长。


给予选择的自由,还会带来更多的创造。尊重某一个特定孩子的需求和不一样的成长方式,这样课程的价值才会凸现出来。


十一学校的课程,它有分层课程、分类课程、综合课程和特需课程。


英语的课程作为分类课程,它先有一个初中英语A的主干课程,每周只设三个课时,由学生再按自己的需求从这些若干的听说一、听说二、阅读、写作、电影、传媒和原著阅读的这些课程中进行选择,然后组成一个套餐或者是拼盘的形式。


每个学生,每个学期就会按照他自选的课程来进行学习。


 

我们试图将这些不同类别的课程提供给学生,而学生通过他自己的选择,满足自己的需求,从而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当课程带动了学生,学生倒逼老师改变的时候,作为一线老师的我们就不能仅限于等着专家告诉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课程体系。


课程标准细则化


2017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数学、英语被分为了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和文化意识四方面。


国家的课程标准非常先进,但是高度概括,操作起来非常困难,于是我们需要将这些课程标准细化,使他成为师生共同清晰的一种目标和标准,适合学生和老师的需求,使之具体化、可操作、可测量。


当学生和老师共同明晰课程标准,就能知道我该怎么和知识对话,我的个性化学习有没有达到标准的要求。


在细化标准之后,我们就可以确定每个单元的目标和课时,从何整合资源,并评估证据,进行活动设计。


 

如何知道他能实现这个目标呢?


首先,就要有一种逆向设计,设计评估量表以及准备资源包,包括音频、视频、文本,还有我们做的PPT。


其次,老师还要为学生搭建一些脚手架,学生能够借助于你搭建的课堂结构,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老师还要提供工具箱,这主要指一些TIPS,表明我是怎样去解决重点或者难点。


再次,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并基于学习目标进行检测。


特别提醒


★ 1. 经常让学生背单词?


传统观念认为孩子们背单词或者背课文是天经地义的。


但是我们通过对课程标准和单元目标的研究才发现,词汇它是分为三六九等的,有一些词汇根本不需要去记忆它的拼写。


比如说这个单元里面,整个的词汇量将近100个词汇,可是真正的需要用于写作的词汇不到1/3,而其他2/3的词汇只需要在认知层面。


★ 2. 一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但在阶段性检测中还是偏向于语法和词汇的选择,孩子们学会了语法和词汇的用法,但在阅读理解上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障碍。


通过梳理单元目标,我们发现每一个孩子要掌握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是需要先把每一项技能细分,再以螺旋上升的方式来界定。


比如阅读比较节能,我们会设定一级目标、二级目标和三级目标,但对于孩子能够达到哪个单元目标不做统一要求,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不管是达到一级二级或者是三级目标,我们都是认可的。我们研究课程目标不仅参考了我国的英语课程标准,同时也参考了美国课标。


★ 3. 基于这样的课程标准,我们还为学生提供主干以及分类读本的资源。


课程的评价是我们根据40%的过程性评价和60%的学段诊断成绩来组成的,这样的好处是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从模糊的判断到清晰的诊断,从单一评价到多样评价。


我们的评价不是等到课程结束时次鉴定课程的优劣,更希望的是在过程中孩子就知道未来的老师会如何来评价。所以我们在每一个资源上都会在最开始就列出学段评价的细则,让评价成为一种导向,一种控制,一种促进学生全力完成任务的推动力。


★ 4. 设计评价一定要公平至上。


我们希望孩子比学赶帮超,用分说事,公布排行榜,让学生竞争起来。但这是一个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思考到底怎样去评价学生?


当前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发展,这也需要我们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来看待。


 


02



创设一种个别化的课堂


以上提到的课程从标准到资源准备到评价,可能在很多地方的学校不能现在就实现,那真正由我们自己控制可以实现的就是我们的课堂。


而十一学校的课堂是希望创设一种个别化的,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课堂。


★  一是,进行课堂分区。


 

喜欢听老师讲的学生在Follow me区 ;

喜欢同伴合作的学生在Group work区;

还有的孩子喜欢借助资源,自己独立完成学习的在DIY区。


这三种方式在同一个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内共存,实现教室分区,学生分类,任务分层,从而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


为了实现这样的课堂分区,老师们需要在课前和课外做大量的准备,比如进行一个教研备课:


首先,梳理一个星期或者是两个星期的单元目标,预设相应的课程流程,准备好资源;


其次,将一个模块的音频、视频、幻灯片以及文本导入到我们的PAD中,或者打包推给学生;


再次,学生上课的时候只需要坐在自己喜欢的区域,按照自己的标准和进度来进行学习,或者是与同伴讨论;


最后,我们的工具PAD可以为每一位同学的听、读、写、练、诊断提供帮助。在PAD的帮助下,老师就可以更多的近距离观察发现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有效支持或推进。


 

★  二是,进行课型分设。


我们一周有三到四节课会做分设,通常是将一个单元分成四节课,第一节是Listening and Speaking,第二节课是Reading and Discussion ,第三节课Writing and Sharing,第四节课要进行一些复习、诊断以及反馈等活动型课程。


在每一堂课上,我们都要给学生提供一些音频、视频、PPT、文本文档资源, PPT就是整个单元老师要进行教学的一些重要的东西,学生可以直接拿到这些资源来调控自己的学习的情况和他的这些进度。


★  三是,进行资源推送。


PAD会直接将个性化的资源推送给每一位学生进行学习。


我注意到,三个区域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也是基于自身的一些特点,比如在follow me区这几年都是清一色的男生,大多数是语言困难户,但人数并不多。


我们虽然是24个人的小班,但每个老师也非常辛苦。通过资源整合,我们老师会直接将材料导进PAD,学校WIFI全覆盖,学生可以带终端上学,可以带手机、笔记本电脑或者是PAD上学,我们只需要在班级群推送出这些打包好的资源,就能帮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情况进一步学习。


 

★ 案例探究


用一堂阅读课为例来阐释,这个阅读课有45分钟,在2分钟的时候老师导入课题,来激活话题。


第一个阶段15分钟:我通常会在Follow me区,这个文章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有很多的字词和长难句,是他们自己不能突破的,所以,我先在这里帮助孩子突破阅读的障碍,同时讲解一些阅读技巧。


与此同时,“PAD老师”会在DIY区,也就是说DIY区的孩子会在PAD的帮助下进行阅读,回答问题。


第二个时期的10分钟:老师在DIY区,而Follow me区的孩子因为在前期的铺垫,他会继续进行一些阅读,也可以拿着PAD进行查询。


Group work区会继续讨论,继续阅读。


而DIY区的孩子通常比较乖,但在学习中却常常浅尝辄止。这个时候老师要了解他们是不是真正了解文章,就需要进行一些有思维深度的提问,通过他们的反馈清楚孩子们是不是真正的理解了这篇文章或句意。


接下来的10分钟:Follow me区的孩子继续在进行阅读,DIY区转入阅读,这时候教师来到Group work区。


Group work的孩子们有文章相关的所有音频、视频,和PPT,也就是说老师手里面有什么,学生手里面就有什么,所以孩子们可以自由的控制自己的进度。


90%的问题他们都可以借助自己和同伴去解决。


老师在Group work区的职责就是引导他们更深入的去研究,像是文章的背景,一些深度的语言结构等,所以,我经常会被group work区的孩子给问到,有时候还挺怕去这个区域的。


这个阅读课之后,每一个区域就可以为下一节课的写作做准备了,Follow me区准备好语言,DIY区准备好结构,Group work区就准备好了深度。


所以你在第三节自由写作课时,就具有了不同的状态,不同的作品的出来也让人非常的欣慰。



03


如何去定制学生专属的学程


我们的课堂必须要关注五个维度。


一是目标,师生要共同明确。

二是自主,学生一定要学会自主学习。

三是教师设计出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以及各种过程和方法。

四是提供多个策略、工具、脚手架。

五是关注学生的差异,来实现个别化的教学。


我们接着来说把孩子们放出去学习。


我们必须面对孩子是有差异的现实,让他能够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不是强调他弱的方向,而是鼓励他好方面。


很多时候因为我们的限制,把孩子包在茧里,缺少创造。通过这节课,我们也看到要更多的相信学生,相信他能够做到。紧接,老师们就在下个星期设计了Running man。


孩子跑到校园的各个角落,通过阅读指示的文本,找到对的地方,并按指示拍下图片带回教室,完成任务。反之,读不懂文本,找错了地方,自然就拍不了对的照片,无法完成任务。这种项目深受孩子的喜爱。


除了跑出课堂,我们在教室内也必须创设支持个性化学习的环境和资源。


大家看上面的课堂,从来都是不同步的,有的孩子做这个,有的孩子做那个,这时老师的角色又发生了一次转变。


 

我们要从课程链的教,走向关注学生学习链的学,真正让学习发生。


不是说我们仅仅把教学设计好了,传达给学生就可以了,在关注学生学的时候,我们的课堂设计就非常的关键。


我们把课堂活动进行重新设计,让它能够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推动孩子们学习的不再是我们老师,其最重要的是同伴,其次是互联网,最后才是我们的老师。


如果老师再以传递知识为核心,以后就很可能会被智能机器人所替代。


那么,如何不被智能机器人替代呢?保有我们老师的价值就是重新建构课堂,将这个学习重新设计,不停地给孩子们一个个新的活动、新的问题,甚至量身定制一些新方案,如此,老师才能不失业,才能继续的存在。



04


互联网对师生的重塑


在“互联网+”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是无处不在的,这模糊了课堂的边界和师生的边界。


学生是网络的原住民,我们想提高课堂效率,就需要学会借助互联网,比如用批改网、录制微课等。


在这样的情景中,老师的角色又发生了改变,我们曾经从课堂的实施者走向课程的设计者,从单纯教学链的教走向了学生学习链的学我们推进学生思维的变化,推进他的文化的意识和能力的提升,我们已经逐渐从学科教学的角色走向学科教育,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的终极任务是服务,是引导,是激励,是帮助。


 

最后一句话与各位老师共勉我们必须是从学生的学习出发,基于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指向每一位学生的未来,我们能够看见未来教育的风景。



 向更多名师学习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直达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